2015年12月17日 星期四

[心情感言] 不該只有建築人去做建築


鈺雪  撰文

身處在這個開放性的時代,我們很輕而易舉的能夠去接觸許多不同的思維與環境,也在這提倡自由的氛圍中,被鼓勵去親近許多強勢文化的侵襲與影響,有時候過了頭,卻反而忘了自己的根生在何處。如此次在與半畝塘談話過程當中,不斷的提及關於台灣的文化與建築風格的塑造,到底怎麼樣的形象能夠代表我們從小生活的土地台灣。

直到現在許多高樓林立,看著琳琅滿目的各式建築,許多建商打著歐式、日式風格等建築的標誌,企圖吸引顧客,然而到底什麼樣的建築是當代的台灣風格呢?清水模還是三合院?在這樣的情況下,半畝塘還是希望在一次次的建案當中,找尋屬於台灣本土的建築,沒有為什麼,就因我們身上流的是台灣的基因。不需強求位於溫帶的歐式建築,反而慢慢去了解亞熱帶台灣的樣子。

我很喜歡關於生活閱讀的論點,講到「閱讀」兩個字,我們總是很自然而然地想到,閱讀的載體是紙張形式的文字,然而此次的分享,將生活過程當中的體會都成了閱讀的一部分。可能只是花一個下午來走訪丘陵地形,也趁機體驗採集柑橘的樂趣,但卻從中理解到這班地形氣候的氛圍,而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果實就是這般滋味,這是書本中文字無法帶給我們的真實感,就發生在此時此刻的台灣。

生長於台灣的土地,受到台灣的雨水灌溉,竟然經由此次訪談才想起我也是如此。每每生活的閱歷,就是在閱歷台灣的一點一滴,將自己用心體會的感受用在建築上,慢慢找出屬於台灣的風格。

更因為閱讀的不受限,因此建築更需要許多不同閱歷的人一同參與和完成,因為每一棟建築物裡頭,不會只住著建築師,還包含各行各業的人,他們的體會與經歷,更是需要這般多面向參與和碰撞,才能做出更棒的建築,給予身在這塊土地的人們居住,去感受此時此刻的台灣。


Pinterest(2015/12/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https://www.pinterest.com/nutcpostgraduat/苗栗蕉埔-半畝塘專家訪談/
半畝塘網站:http://www.banmu.com
半畝塘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banmu


--------------------------------------------------------------------------------------------------------------------
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將予以刪除,謝謝!

2015年12月13日 星期日

[專訪] 半畝塘執行秘書、建築事業部 Part2




Q5.在建案完成後,後續的維持有辦法保持初衷嗎?


這是一個很大的議題,因為面對不同的業主,不同的消費者、使用者,會有不一樣的需求,例如住宅的案子,那就是很深長的陪伴,如果說像是寺廟或是會館,當建築物完成之後,我們把它交給業主,維護的責任就落到了業主的身上。


曾經詢問過公司內部的行政總監,關於曾經接手的案子哪一個是目前維持的最好的?他告訴我是菩薩寺,它算是很早期的建案,後面沒有遇到維持更好的例子,因為師父就住在裡面,他是針對師父設計的,所以只要他還住在裡面,他就會持續維持當初設計時的樣子。如果是會館等的商務空間,就要看業主,因為有時候交給業主了,總不好再回去跟業主說,你應該要怎麼樣做;如果是住宅,就會持續跟住戶有些接觸,但也會有當住戶將房子轉賣了,而少了接觸的情況。


如果一開始能夠找到理念相對應的住戶,後面在使用上會相對簡單,半畝塘其實最後連業務、客服都是自己的人,因為你在前端交付價值的時候,必須溝通的很清楚,後續運作過程才會是相對簡單的。我們常常在說,我們不是在談價格,是在談價值,後來來找我們的業主其實也是因為認同我們的想法與文化內涵,才找上我們,目前99.9%的顧客都是主動來找我們的業主。



Q6.關於食物森林?


食物森林是一個當代的議題,其實我們最近在關注的時候提出了一個想法,是關於可食地景,這個想法的脈絡其實很早就有,從前在農家時期,門打開就可摘採九層塔、辣椒,那就是一種可食地景。


延伸到半畝塘,我們會去思考它是被美化、是被處理過的。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有人在設計景觀的時候,積極的去思考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去創造食物生產的可能性?


食物的生產一般都講單位平面面積,而食物森林是複層、層面的概念,可能先種了一棵果樹,果樹上攀附著藤蔓型蔬果,果樹下面再依附著小型的蔬菜,它其實就把單位的生產面積擴大了,因為不同的食物,吸取的養分跟回歸到自然的狀態不一樣,所以當它有一個機會找到平衡的時候,就能在地狹人稠的地方,創造一種兼具可食、經濟與景觀的做法,也就成為了一個時代的趨勢。


Pinterest(2015/12/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https://www.pinterest.com/nutcpostgraduat/苗栗蕉埔-半畝塘專家訪談/
梧桐基金會網站:http://www.wutong.org.tw/tw/
梧桐基金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WuTongFoundation/


--------------------------------------------------------------------------------------------------------------------
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將予以刪除,謝謝!

[專訪] 半畝塘執行秘書、建築事業部 Part1



Q1.在種籽設計的訪談中,我們透過淦克萍總監得知大平窩村這個案子,是將二十四節氣的概念融入建築當中,當初是如何構想的?


以半畝塘來講,談的建築是節氣建築,但其意涵不是去蓋出一棟叫驚蟄、叫春分或是叫雨水的房子。是在談人在宇宙的關係是什麼? 跟自然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將實際的做法延伸過去,就必須考慮到風向和日照,以及人跟環境怎麼在這個界面中作親近, 而且在環境裡是恰當、合適的。

半畝塘在這十幾年做建築的過程中,慢慢的摸索、漸漸有些收穫,像是我們會談節氣,怎麼透過這些東西去連結這個環境。是在談建築設計跟施造之外背後支撐的哲理、哲學,當然還要衍伸出作法,所以這是我在建築這個行業裡面慢慢摸索跟思考出來的印象。  



Q2.如何找到屬於台灣建築的設計風格?


一個城市要有文化的底蘊起碼要超過半個世紀,而台灣的歷史記載才四百多年,還包括我們祖先是海盜,所以這個文化的前後其實是在一個強取豪奪、生吞活剝的情況下度過。

在接觸到西方文化的二十世紀,看到日本摩登帶來的衝擊,我們就快速地往那邊靠攏。在選擇的過程當中,很快選擇了看起來單價很高的選擇,但是久了之後,卻發現那不一定是最好的答案。對半畝塘來說也是,十八年來,錯過很多事情,也在過程中不斷的修正,可能當初覺得這樣做很不錯,但後來下一個案子  卻決定不要再這樣做了。


台灣在整個世界的歷史當中,遇到很多看似對我們不利的狀態,像是主題性不清楚,源自於有著很長的歷史包袱;像是使用筷子這件事(日本人也會用),好像也不一定能代表台灣自己;在台灣常常看到歐式或是英式花園,可是這兩種景觀的做法都是在溫帶地區,不是屬於台灣的特色,在亞熱帶地區要怎麼做,沒有人會告訴你答案。那能代表台灣的到底是什麼?


這件事情困擾著很多台灣人,然而這並不是這麼值得恐懼的事情,因為那是你血液裡的一部分。但血液以外,在這塊土地、在此時此刻,活在這個空間裡面,應該還有麼東西是可以去學習的。我們花很多時間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教育教我們去閱覽、去背誦,可是它沒有讓你回到當下,此時此刻的自己。


從這塊土地去發現(汲取靈感),有多少建築師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件事。他們用的線條、他們談的美學,說穿了這跟國外的主題一樣,像是早期的半畝塘做了很多清水模的東西,卻沒有去思索台灣跟清水模的關係。爾後開始去發掘在地自然建材,去尋找什麼樣的材料最符合台灣,成為此時此刻的我們最關心的事。

我們做建築的靈感,是從土地印象而來的。因為要做跟自然有關係的理念,所以把建構的環境稱做「第二自然」(仿造自然環境的人工造景)。它的印象是來自第一自然(原始自然環境),所以我們做跟台灣意象連結的簡單的設計,貼近台灣味,找回自己對土地的那種認同感,而不是蓋巴里島或是地中海特色的建築,如果說台灣的建築都能這樣做的話,就很漂亮了。




Q3.執行建案的過程中,曾經遭遇過哪些困難?


1.理念的差異


大平窩村準備開發時,施工單位擔心大水會帶來崩塌,想整治前面的野溪。從路口開始往下做野溪整治工程,做了之後,建築師勘查完,就去拜託可否暫停施工,因為這條野溪是貫穿村落的重要意象,當它變成一個混泥土的大水溝,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暫停施工後,半畝塘花了一筆錢去做生態工法,以大小石頭堆疊成溝渠,石頭間的孔隙提供植物的生長、成為小動物的家。


跟不同的單位接洽,思想上會有程度不同的認知差異,在處理環境議題的時候,如果沒有思考到太多的面向(沒有顧慮到長遠的發展),之後的執行會較為困難。

2.整合的難處


在談節氣之前,先提到「建築不應該只有建築人去做建築」的概念。像是組員培凱,他就不是建築科系出身的。


這個概念是由半畝塘的理念出發,像是半畝塘名片上面講的是環境整合,建築只是其中一個項目而已,它並不是全部,因為裡面有很多是生活。要談環境,須要熱愛並認同腳底下的這個土地,像每個案子,也不一定要說案子,就是平常在做的事情。


半畝塘接案子不只是畫圖,也做施工。早期只有設計與繪圖,由其他廠商施工之後,才發現做出來的東西與原先的想法都不一樣了,完成之後人家如果說:「這是半畝塘設計的。」無形中會形成一個傷害。


整合其實不是一個很容易的事情,因為以目前的產業現況來說,其實是分工的狀態,像是景觀會找景觀設計師、建築會找建築師,那室內的部分就是找室內設計師,圖地或是後端的營運 ,可能又跟前面的這些人完全沒有關係,所以難就難在一致性很低,當一致性低的時候,就找不出他到底要做什麼,就是找不到屬於台灣生活的主體性。因為會被很多的產業切割掉、有很多不同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不同的人,給你不同的意見,他可能是很多人的智慧,但就少了主題性這件事情。


以半畝塘來說,目前大約經營十八年左右,從做設計開始,漸漸整合到景觀、施工、營造,到現在剛好把這個產業走完一圈,所以大概知道怎麼做,可是怎麼把它做得到位,對這個產業來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都還在持續地學習,只是相對於外面的產業環境,(半畝塘)其實已經比較好了。


Q4.如何找尋創作靈感?


閱讀,不是只有在書本上閱讀,像是透過實際閱讀果園(體驗採果),而對丘陵地適合種柑橘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要吃,就要親自去摘,親手去體驗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 生活中的閱讀將更容易轉化成自己記憶的一部分,因為那最真實。


像剛剛去看水塘,就特別有意義,我們可能是第一次看到,可是對這裡的居民來講,是一輩子都在使用。這就是最有趣、最有意義的事情,也許我們現在可能沒有辦法去理解,那個埤塘為什麼要這樣做,可是如果我們用閱讀的角度去看,這個埤塘的背後有屬於它的故事,故事背後可以找到很多深刻的訊息,看到祖先跟土地怎麼和平共處就是一種智慧。



Pinterest(2015/12/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https://www.pinterest.com/nutcpostgraduat/苗栗蕉埔-半畝塘專家訪談/
半畝塘網站:http://www.banmu.com
半畝塘臉書:https://zh-tw.facebook.com/banmu


--------------------------------------------------------------------------------------------------------------------
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將予以刪除,謝謝!



[心情感言] 我的食物森林第一課


Vita 撰文

一開始,只是在做農學訪談工作的行前準備,點選一些網頁連結後,「食物森林」四個字突然映入眼簾,好陌生的一個名詞啊!究竟什麼是食物森林呢?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開始進行相關資料的搜尋。

原來食物森林的概念是從美國西雅圖傳遞到台灣來的。早期人類從森林中取得食物來維持生命,隨著時間的推移,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漸漸被鋼筋水泥的高樓大廈所取代,「低頭族、忙碌、焦躁、疏離」成為都市生活的新興代名詞,當空汙遮蔽了原本的藍天、當喧囂取代了原本的寧靜、當原本健康的身體發出大小病痛的警訊,人們逐漸意識到,該是改變的時候了!

要完全回歸早期農耕生活的場景似乎是癡人說夢,然而在都市創立一座世外桃源,則是一個不錯且可行的選擇。食物森林的概念,便是在都市或近郊的閒置空間中,打造一塊仿效天然森林的可食地景,這片「都市叢林」從空間規劃到應該種植的什麼樣的農作物,均由參與的志工們,共同執行、並維護環境。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公共空間所種植的農作物,不只歸種植者所擁有,而是居住在周遭的住戶、甚至是遠道而來的外地遊客,都能一同分享成熟的蔬菜和水果。

打造食物森林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環境生態,更是凝聚民眾向心力,聯絡情感的絕佳方式。與眾多執行環境保育的單位一樣,食物森林的概念也遭受到許多質疑的聲浪,例如有些價值觀不同的民眾不事生產、只想坐等收成;以及在都市裡種植農作物,會不會種出「有毒蔬果」等問題。

號召眾人的力量,以實際的作為和意念傳達的方式,提倡「共同勞動、共同分享」的觀念,當團結的正向力量逐漸壯大,想要不勞而穫的人,自然就會逐漸減少;在種植蔬果前,請教農學領域的專家,以專業儀器來檢測土壤有沒有遭受汙染,就能確保種植出來的農作物安全、健康又無毒。

執行任何事物,總有它的困難點所在,遇到問題的同時,也必須具備解決困境的能力,有時候事情的難度,不是三、兩天或是一個人就夠解決的,但是當有一個人願意開始努力,且將他/她的意念傳達給第二個、第三個人知道的時候,這個組織將會越來越龐大,原本窒礙難行的困境,就有突破的可能。

一個意外的開始,讓我接觸到食物森林資訊,資料蒐集、了解它的內涵,是我的第一堂課,至於下一堂課呢?就是親身參與食物森林的體驗過程了吧!


Pinterest(2015/12/06 半畝塘專家訪談 ):https://www.pinterest.com/nutcpostgraduat/苗栗蕉埔-半畝塘專家訪談/
梧桐基金會網站:http://www.wutong.org.tw/tw/
梧桐基金會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WuTongFoundation/
聯合新聞網《食物森林/模擬生態 誰都能種、收成共享》http://udn.com/news/story/7314/1189990


--------------------------------------------------------------------------------------------------------------------
以上個人言論如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將予以刪除,謝謝!




2015年11月15日 星期日

[心情感言] 種籽設計‧企劃事務所拜訪



鈺雪撰寫

此次二十四節氣的深度分享裡,才發現節氣不單單只是二十四個季節性的代表名詞,而是屬於華人的生活象徵,在"身世"的觀念裡,它就是我們的一部分。如同淦總監分享著對於兒子的價值 人要先知道自己,才能去面對博學,才會自在,否則一直在學習別人的樣子,不明白自己是誰,認同會出現問題。也因為世界越來越開放,面對越來越廣的世界,我們更要理解自己的身世。”

這讓我思考起,我在面對許多農業問題時,許多虛無與不踏實的感受,過去尚未思考過台灣這片土地之於我的意義。只是好奇在台灣種植出來的一產一物與風土民情是個什麼樣的樣貌,一昧的想要了解,沒有一個主要的價值中心,所以當面對越來越多的農業面向時,反而會找不到一個基準點,而產生混沌的無力感。

而我也佩服淦總監想要建立起屬於自己的食物鏈的想法,當談論著生物的食物鏈階層,又有誰認真的記錄下自己今天吃進了什麼?食物來源於哪裡?裡頭隱含著什麼樣的成分?對於現今求快求效率的方便食以及對抗大環境氣候的反季節蔬菜都來者不拒。而身為母親的淦總監,面對自己的孩子,她捨不得,而為了孩子想做些什麼。

從華人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開始,一項一項慢慢去做研究,將每次的研究寫成一本書,也將食物以新鮮食、保存食、發酵食、花草食的角度去看,又增添了食物的另一個角度的樣貌。或者該說打破了,我們現今以國家飲食去區分料裡的分類,像是坊間林立著泰式、韓式、義式、日式等料理

這些也都能以新鮮食、保存食、發酵食、花草食的角度去看待,只是因為來自不同的風土民情,而產生了不一樣的烹調方法與味道,就因為差異,而成為了某個國家的代表性,然而它卻不只是呈現在餐桌的佳餚這般簡單,它還承載著那個國家民族所蘊含的生活足跡與地景地貌,就因如此,它才是有生命力的芬芳。

在延續到經營設計事務所的觀點,淦總監之所以堅持做一整個脈絡的內容,而非單一的包裝設計或是產品設計,就是因為有著完整血肉的產品,它能打動人心的力量是無庸置疑的,不需去猜測或是仰賴設計與美感的補足。

也因為清楚自己的內心思想,所以當走上這個自己想努力的方向,就會遇到理念相似的同行者,不斷分享與撞擊,就是希望不是獨自在做這件事,而是有很多人能夠互相扶持,往相似的方向前進。同時也鼓勵了我,能夠去相信在堅持的路上,會在過程中遇到相仿的同伴,也相信自己能夠往想去的方向邁進。

Pinterest(2015/11/09 種籽設計‧企劃事務所訪談攝影實錄 )
https://www.pinterest.com/nutcpostgraduat/種籽設計/


-------------------------------------------------------------------------------------------------------------------
以上個人言論或圖片引用如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將予以刪除,謝謝!


[專訪] 種籽設計‧企劃事務所 - 總監淦克萍女士


種籽設計‧企劃事務所


Q1. 節氣飲食的想法和規劃是怎麼開始的?

我兒子念道禾實驗學校,他也過節氣生活,我希望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鑲嵌,這樣價值觀念比較不會錯亂,等到之後要跟社會教育鑲嵌時,會比較明白自己相信的內容是什麼。 道禾是我的業主,而我也是道禾的企劃者之一, 我會希望我的孩子去接觸博學,因為人要先知道自己,才有能力去面對博學、才會感到自在,否則你一直在學習別人的樣子,不明白你自己,會有認同的問題,因為世界越來越開放,一定會面對越來越廣的世界,我會希望他更理解自己的身世。 

後來我開始辦party ,第一次辦party商業周刊就寫了,它寫了我只好出書,前兩年出了八本書,我們今年沒有出書,但手上有好多本書在醞釀,也不斷在研究物產。

新鮮食、保存食、發酵食、花草食,所有的食物設計都是運用這個邏輯,從我們出版的第一本《廿四分之一挑食》就是新鮮食;第二本《你好土,我好菜.三菜一湯[跟著節氣過日子]》是料理; 第三本 《台灣漬:二十四節氣的保存食》是保存食。後來又出了一本《100%台灣釀醬》也是保存食;所以花草食就把它運用在《台灣好野菜.二十四節氣田邊食》上面。去年台灣設計博覽會在台東舉辦,我當然要設計稻米,因為花東縱谷是台灣很重要的產區 ,所以才做了《米丸子俱樂部NO RICENO LIFE》這本書。而米又牽涉到另一個歸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華人的開門七件事 。所以根、莖、花、果、葉、子、芽跟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相遇就這樣發生了。

身世這件事情一定騙不了人的,我知道我爸媽多有限,我兒子也一定知道我有多有限,就像我們一定知道台灣多有限一樣,可是它再不好還是你的家,如果我們相信設計師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人,那為何不能一起找出解決的方法 ? 所以才會開始思考自己的食物鏈,是否可以與節氣飲食作連結。



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的調味佐料

Q2. 二十四節氣是華人特有的文化,如果要讓外國人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內涵,要往哪個方向去推廣會比較好呢?

吃當地、當季的食物,在歐洲來講,已經是過日子的一種了,他們的環境,例如採集這件事,我們也做採集,可是我們做得很辛苦,因為我們的環境沒有那麼的優秀,你還要再跑到更遠一點的土地上才有乾淨的物產,可是歐洲不是這個樣子的,那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我十幾年前在富春山居看到CN Flower,凌宗湧先生的插花作品很感動,那時是去考察古村落,最後一站去住富春,開到富春的路上,沿路都是芒草,特別能感受到這個時候的地景、地貌。當沿路都是芒草的時候,你會覺得那只是地景、地貌,可是那一天凌宗湧先生把芒草全部都帶進挑高的中餐廳裡,用一個大概三個人合抱這麼大的陶甕(因為中國的規格都很大)把芒草插到二樓上面,此時就能非常明顯的感受到季節。這幾年也接待很多的外國朋友,像是有一次接待義大利頂級超市的總裁,帶領手上一群米其林廚師,後來就邀請他來我們家玩,那次他就從六點吃到十二點不走,我很開心其中一些部分,像是他們也很重視家庭的影響再來我們味覺的啟發是來自於母親,母系系統對我飲食啟發的影響是非常龐大的,所以到我有孩子的時候,我也會非常在乎,我到底留了什麼味道給他?外國人會覺得,這裡有的、那裡就沒有,這就是身世,每個在地的味道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媽媽是恆春人,現在我每年都會請恆春的農夫幫我種白玉蘿蔔,種完在恆春直接曬成乾,因為恆春的太陽很炙熱,跟我們在台中事務所的院子裡曬,香氣是完全不一樣的,每年都曬,今年是第五年,每一個年份都留起來,那對我來講是我娘家的味道,以後都留給兒子。後來我們做了一道菜叫三代蘿蔔雞湯,今年的蘿蔔乾,加上兩、三年的蘿蔔乾,再加上十年以上的蘿蔔乾,一起去熬煮那個雞湯,這是紀念我媽媽的一種方式,也就是保存食。就像老蘿蔔,它其實很有價值,但你沒有辦法跟來路不明的人買,所以你就自己做。

第一次義大利廚師來,我們也做蘿蔔雞湯給他們喝,他們超喜歡的。歐洲的蘿蔔也跟我們的蘿蔔不一樣,他們也會曬蘿蔔乾,只是風味跟我們不太相同,風味這件事真的是無法騙人的。所以水土養一方人,是非常真實的一句話。


櫃子上放置著不同年份的保存食,分別代表不同世代的物產


Q3. 我們在種籽節氣研究室的網頁當中有看到,關於果乾的製作分享,想請問這方面目前是怎麼執行的?

我們沒有在賣果乾,只有辦家宴的時候分享,如果我們家在說些事情一定要有果乾,有時也會拿去煮茶,它其時就是水果的保存食,我們出版的書都有分享製作的過程。台灣的水果很厲害,以前的蜜餞,是在水果過剩或是有瑕疵的時候,藉由化學調整的方式,讓它變成一個均值的做法,因為這些是缺點,所以就有了果乾這件事情的發生。而柚子會特別做成果乾的原因是,柚子真的很短命,它是為了中秋節存在的,而中秋節過了就沒有人要了,柚子果乾是用柚子的白皮做成的,一直很想把它做成法式軟糖的味道,但目前力氣還不夠。


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外觀樣貌


Q4. 關於半畝塘與裡山塾(種籽設計的業主)的看法與形象規劃?

半畝塘方面,它定位在做環境整合,包括建築事務所、室內設計,再來就是要確保建築品質的營造,還有景觀設計,而發展到這裡就需要有企劃部了。在過去沒有企劃部門的時候,半畝塘的企劃都是由種籽來規劃的,包含前述的建築事務、室內設計、營造、景觀設計等介面都有參與,像是他們成立建設公司時的第一個案子「大平窩村」,就是一起到古村落去做考察,那時做一個晴耕雨讀的村落, 因為晴耕雨讀是我們華人的一部份,天氣好就耕作,天氣不好就讀書吧!大平窩村裡有二十四戶,就是一個節氣一棟別墅,而它的公共設施是一個農場,以日本miho美術館的秀明農法作規劃,而這個案子也為他們帶進各種可能,因為它做出了華人對於想像的一些事情。

在裡山塾方面是以環境教育為主軸,而現在有太多人在做農食了,可是做農食的人有他們的努力,裡山熟有他們的努力,而他們是台灣第一個跟山水米做有機稻廠的單位,也在成龍濕地做了類似大地藝術季的策展。他們做農、做山在裡山熟做,濕地在成龍做。對我來講他們都是花了非常多力氣的先驅者,才有現在遍地開花的狀態。裡山熟是由一群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系的人才組織而成的,所以我相信他們都是以生命的熱誠去做這件事,因此它跟其他的新創品牌會比較不同,但同樣都是非常可敬的組織。只是更因為他們是這樣的個性,所以他們非常的安靜、不喧擾。 

再來,中國是以農立國 ,與人的一日三餐息息相關,是非常日常的事情。而有些人是先知,他們也付了很多的力氣,而我相信他們也在帶領大家走更寬廣的路。 


夜晚中充滿溫馨感佈置的種籽節氣飲食研究室


Q5. 要怎麼做才能找到跟自己理念比較接近的業主?

你對他有沒有貢獻,就會造成理念是否相符。設計是實用的,所以設計出來的東西,如果沒有辦法幫到忙,那就是無用的設計,那他多付你一塊錢他都不會願意,所以我自己在做設計時,都會希望我對我自己的業主是有用的,我是真實的幫助到他,讓這件事情產生力量。有時候,我力氣不夠,團隊的能力不夠,能夠整合到的不見得是足夠的,他會產生落差是非常合理的狀況。

在理念相近的前面有一個很大的趨勢,為何我會說我喜歡做綠經濟或是綠生活產業,原因是我覺得那是全世界的需要,飲食的探討我覺得那也是全世界的需要。你會知道脈動在哪裡,那你喜歡的價值,跟脈動有沒有接近,如果你也在這條路上,你就會遇到在這條路上的同行者,可是他不見得會是你的業主,他可以是你的朋友,可以是你的夥伴,可以是你的上游、下游、左鄰右舍,都有可能,因為同行,所以把這件事做得更寬廣。

我都跟我的朋友說一定要講節氣,拚命的講節氣,我們就是要把節氣講成真的   他說太多人在講了,我們不要講,我說不是這個樣子的,所以後來全聯講,我也很高興,因為你要把基本盤擴大,讓基本盤擴大到某一種程度。因為大部分的人是需要遊戲規則,小部分的人才是在創造遊戲規則的人,彷彿這世界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時候,事情就會有一個秩序發生。 你要先去整理自己的喜歡,把自己的喜歡整理的很執著,同時走在那條路上  你就會有同行者。 做設計的人,是一步一腳印的,他做過什麼案子,克服了什麼案子,那個案子賣了多少錢,業主多感激你,這件事情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你有沒有用,很明顯。

中國還是有很多事情在看台灣怎麼做,但台灣不見得有辦法組織起來,大家去做一個,超過台灣規模一百倍的案子,就是你要整合多少能力去做,在台灣的量體就是這麼小,他其實就是不一樣,不一樣的情況下,他是不是就是跟你走在同一條路上的人,這事情也很耐人尋味。

我不會去解釋成理念不符,因為每一個案子都是我去談進來的,後來會做到沒辦法做,或是意見不符,是因為目標不一樣。例如你的業主面對什麼樣的客層他的商品和商業的幅寬有多大,他是否是與時俱進的?他想不想做這一段,要不要繼續往外延伸?或是他的機器要不要升級?因為機器不一樣,他跟通路的關係,或是他的孩子接了以後是不是會持續下去,孩子的想法通常都跟爸爸、媽媽不太一樣。



Pinterest(2015/11/09 種籽設計‧企劃事務所訪談攝影實錄 )
https://www.pinterest.com/nutcpostgraduat/種籽設計/


-------------------------------------------------------------------------------------------------------------------------
以上言論或圖片引用如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將予以刪除,謝謝!

2015年11月3日 星期二

[心情感言] 裡山塾-里山鄰家ㄟ保育市集

苗栗裡山塾

Vita 撰文

近幾年來,陸續爆發多起黑心食品的事件,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究竟吃進了多少危害身體健康的食物?了解食物的產地,吃新鮮、無毒、無過度加工的食品,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

早在食安議題出現之前,就有許多人推動「食農教育」的工作。以保護環境、降低破壞為出發點,透過在地營造或是農耕、採果等農業體驗,教導社會大眾認識食物的源頭,在親近土地的同時,也能了解自己平常吃的食物究竟從何而來?

對於食農、環境教育早有耳聞,然而相關資訊多從學校、報紙、網路媒體得知消息,對於推動這些教育的人物、組織以及活動的推廣方式,仍感到相當的陌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得知裡山塾在苗栗苑裡推動相關活動已有好幾年的時間,恰巧隔一個周末,就是裡山塾-里山鄰家ㄟ保育市集舉辦的時間,便決定和朋友們前往一探究竟。

與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交流,對我而言曾經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走進市集不過五分鐘的時間,性格畏縮的毛病,一下子就「不藥而癒」了!現場的農友們一個比一個還熱情,熱心的問候、並送上自家栽種的大白柚、自製的柿子醋、蜜餞、果乾等產品供我們試吃、品嚐,歡樂的氣氛,瞬間感染整個市集,大家彷彿認識許久的老朋友,輕鬆、愜意地閒話家常,完全沒有初次見面的尷尬和隔閡。

半天的市集拜訪,與裡山塾的環境教育推動者和農友們面對面的接觸,讓我們對食農、環境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推動環境教育碰到的難題,不在少數,包括為了降低對環境的破壞,減少用藥,會導致農作物的產量銳減,是許多農友不樂見的結果;再來就是食農體驗只有在食安議題發燒或是民俗節慶(如中秋節前後,摘採柚子、製作柚子果醬的體驗課程)的時候,才會有較多的民眾前來體驗,淡季的時候,要如何維持組織的推廣和營運,也是一項極大的挑戰。儘管從現實的角度來觀看,會發現這些難題牽涉到太多複雜的層面,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事情,但正因為有這些實踐者一步一腳印的努力耕耘,我們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向前邁進。

現今台灣各地,有許多像裡山塾一樣從事環境教育、食農體驗的推廣組織,提倡自然農法的小農市集也有遍地開花的情況。有空的時候,不妨多參與這些活動,除了對食物的源頭、土地的情懷有更深入的認識外,還能結交許多熱情、友善的新朋友,替自己開拓全新的視野。

pinterest (2015/10/24 里山鄰家ㄟ保育市集攝影實錄 ):https://www.pinterest.com/nutcpostgraduat/裡山塾/


--------------------------------------------------------------------------------------------------------------------------
以上言論或圖片引用如有不當之處,煩請告知,將予以刪除,謝謝!